国产在线97色永久免费视频_91青青草原国产免费播放_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_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照片_中文字幕高清无码男人的天堂

讀懂廣州·粵韻|穗城之名名實相符 倉廩豐足百姓有福

2023-08-23 09:32:53    來源:大洋網    

讀懂廣州第八十一期

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(xiāng)愁。


(資料圖)

廣州,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,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,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?!痘涰嵵芸罚c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,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(tǒng),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;與您一起在歷史的光照下,讀懂今天,讀懂廣州,由此堅定文化自信。

民以食為天,糧食儲備對人們的生活至關重要。先秦時期,中國已有糧倉,“平糴法”傳承至今。漢代,廣州有諸多源自中原又契合嶺南氣候的干欄式民居,配有高離地面的糧倉。隋唐后,中原人大規(guī)模南遷并開發(fā)嶺南,珠三角逐漸成為富庶之地。宋代,廣州孕育出全國第一大米市,嶺南糧倉體系亦趨成熟。明清以降,廣東人口持續(xù)增加,除了國內的糧食,海外糧食最先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運抵千年商都,匯聚于城中糧倉,保障居民的“米袋子”,“有米”的城市撫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廣州人。

倉前街糧倉遺址

古憶

倉人掌粟入之藏,辨九谷之物,以待邦用?!吨芏Y》

漢代廣州民居配有糧倉干欄 建筑遠離地面可防潮

8月,國內新季早秈稻大量上市,位于南沙區(qū)的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內車水馬龍,一車車剛從湖南、江西等糧食主產區(qū)收購的新谷準備入庫。倘若時光倒流,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的8月,或許同樣可以見到人們忙忙碌碌,將稻谷收入糧倉的勞作場景。

廣州簡稱“穗”,“五羊獻穗”神話千古傳誦,說明廣州地區(qū)很早就出產稻谷。公元前214年,秦統(tǒng)一嶺南,五十萬軍民南下,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業(yè)生產技術。趙佗治理南越國時“教民耕種”,嶺南農業(yè)生產水平突飛猛進。漢代,嶺南就有雙季稻。東漢楊孚《異物志》載:“稻,交趾冬又熟,農者一歲再種。”《水經注·溫水注》中也有“九真自東漢開始,有‘兩熟之稻’”的記載。

雙季稻的出現為嶺南糧食的增產和積貯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我們如今能了解漢代糧倉的樣貌,源自當時先民有“事死如事生”的觀念。他們習慣將生前的陽宅以“等比例模型”的方式,安置在墓地中,期待在九泉之下也可享受。近年來出土的文物證實,嶺南在西漢中期已有糧倉,如中山二路出土的漢代陶倉。如今廣東省博物館、廣州博物館都收藏著一種特別的古陶器,陶器頂端有尖帽、主體呈圓筒狀。這種陶器叫囷,是漢代先民用來儲糧的。廣州出土的漢代糧倉模型數量頗多、分布頗廣。2010年,先烈中路99號大院工地內發(fā)掘出8座古墓,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兩座西漢晚期古墓。墓葬中出現了“家宅”模樣的隨葬品——房屋、豬圈、糧倉、爐灶、水井等一應俱全。這個“家宅”有兩座相連的兩層房屋,樓下是豬圈,屋外有圍墻圍著一個院落??脊湃藛T發(fā)現,糧倉在前室,結構非常堅固。糧倉旁邊是水井和爐灶,另一頭是兩層的房屋……既美觀又實用??脊艑W家認為,墓主生前的家宅或許就是這個模樣:一座利用中原先進技術搭建的干欄式建筑,樓下養(yǎng)豬養(yǎng)雞、樓上住人。糧倉建在高離地面的柱架上,藏于屋子一角,這種建筑最適應廣州氣候,能防潮、防霉。

小洲村糧倉遺址

隋唐糧倉體系已成熟 宋代廣州成第一米市

隋唐是中國古代糧倉制度體系的成熟期。唐代的糧倉包括正倉、轉運倉、太倉、軍倉、常平倉、義倉等,功能各異。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載:“十月作田,正月收粟,養(yǎng)蠶八度,收稻再度?!?/p>

不過,在唐代,廣東除珠三角一部分和粵北韶州等地開發(fā)較早外,還有很多地方尚未開發(fā),糧倉建設相對緩慢。即便盛唐時,廣州依然沒有常平倉,廣東軍糧亦需外地接濟。這一狀況在宋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宋代,中原人大規(guī)模南遷,應用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,馴養(yǎng)耕牛,建設水利工程,擴大耕地面積,糧食產量大增,不少人因此獲得嘉獎。比如北宋崇寧年間(1102年~1106年),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王覺開墾萬頃荒田,被皇帝下詔升官。

宋真宗時,朝廷在廣州首置平抑糧價的“常平倉”,通過“平糴法”,采用市場手段平抑糧價,高效流轉糧食。彼時廣州是一座“有米”的城市,孕育出全國第一大米市。宋人朱熹曰:“廣南最系米多去處,常歲商賈轉販,舶交海中?!蹦纤闻R安(今杭州市)多次從廣東運糧,如淳熙九年(公元1182年),皇帝就下詔“糴廣南米赴行在”。

經濟史家全漢昇認為,“(廣東)出產的米,連同在廣西出產的,都先集中于廣州,然后運往沿海各地出賣”。所謂“舳艫銜尾,運之番禺,以罔市利”,輸入廣州的米,其中一部分供廣州人消費,大部分沿水路北上,運往北方銷售。

越秀區(qū)西門口附近有一條米市路,就見證了當年的輝煌。宋代,廣州“雙門底”以南(今北京路段)成為商業(yè)鬧市,由于當時盛行行會制度,每一條街上的商鋪做的幾乎是同一種生意,米店聚在一處就構成“米市一條街”,米市街(后改名米市路)由此得名。米市路與城西南的南濠口、西澳(碼頭,今詩書街、省中醫(yī)院一帶)近在咫尺,運米方便。日前,記者來到米市路,南北向兩車道的馬路旁已難覓米市,商鋪多賣電子產品,唯有一個個門牌留存著“第一米市”的記憶。

今越秀區(qū)倉邊路一帶,在宋代同樣有臨水而建的糧倉?!稄V州越秀古街巷》記載,宋代中期建炎年間(1127年~1130年)已有倉邊街。當時,倉邊街一帶有甘溪,是重要的水上交通運輸線。為免水患所累,糧倉要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,今倉邊路西側的舊倉巷一帶,當時正是甘溪畔的坡地。

宋代,廣州的米一度太多,糧倉都不夠用。歷史學者楊芳在《宋代倉廩制度研究》一文中介紹:宋代有存貯樁管米的倉廩,也稱為樁積倉、樁管倉、廣儲倉等。樁管米是朝廷封存應急的專用物資,地方只有代管之責,非朝廷旨意,其他部門無權調撥、使用。廣州廣儲新倉的倉廒屋宇有六十五間,能盛米九萬余石。嘉定六年(1213年),一位姓趙的郡守監(jiān)丞發(fā)現,廣儲新倉已盈滿。不少稻谷未找到積貯之所,只得露天倉屯。當年,廣州“有米”的盛況可見一斑。

元代廣州糧食出口海外 清代糧食抵穗免收關稅

元明清三代,廣州的糧倉還承擔糧食進出口的倉儲功能。元代規(guī)定米糧不準下海,但廣州私運出海之事屢禁不絕?!锻ㄖ茥l格》記載:廣州官民于鄉(xiāng)村糴米伯(百)碩(即“石”)、阡(千)碩至萬碩者,往往搬運前去海外占城(今越南)諸番出糶,營求厚利。

明太祖洪武三年,朝廷命州縣于四鄉(xiāng)各置預備倉(永樂中移置城內),出官鈔糴糧貯之以備賑濟,荒年借貸于民,秋成償還,并成定制,為的是備戰(zhàn)、備荒。明初《永樂大典·廣州府境之圖》上還標有兩個永豐倉。一座在西湖畔元代五仙觀舊址,另一座在六榕寺的北部。

清代,廣東推行“攤丁入畝”,人口激增,糧食漸不足,需要進口糧食??滴醯勐犲吡_來使說暹羅(今泰國)的大米又多又便宜,決定進口“暹羅米”。雍正二年(公元1724年),首批“暹羅米”運到廣東。雍正下令廣東按市場價從速銷售“暹羅米”,而且一律免稅。于是,廣東成了首先吃上“暹羅米”的地方。

據粵海關報告:道光十年(1830年),廣州共進口糧15艘,裝米5965000余斤,谷1220400余斤;十一年,船17艘,米5920500余斤,谷928000余斤;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前,糧船29艘,裝米12264000余斤,谷15萬余斤,數量頗多。

國內外的糧食匯聚于廣州糧倉,城內留下諸多糧倉遺跡。在古代,為方便糧食調運,糧倉設在重要水運通道附近。廣州氣候多雨潮濕,糧倉建設還得考慮防澇、防潮的因素。因此,古人利用越秀山以南臺地,如坡山、番山、禺山,且有河谷錯落其間的地方建糧倉。

南越王博物院的專家王志華認為,清代,廣州建設糧倉集中分布在五處地方:一是建在倉前街的裕信倉(稻谷倉)、義倉,明代此處已設有預備倉、永豐倉、義倉等多個糧倉;二是建在起云里的常平倉,朝觀街的常平倉、大有倉、豫豐倉,該地地勢較高,并有右一脈豪渠經過,排水順暢,是理想的糧倉選址;三是建在禺山崗地上西湖路的西湖倉、惠濟東西義倉;四是建在番山崗地上城隍廟西的永豐倉(容豐倉);五是建在倉邊街福恩里的漕谷倉、倉邊街仁和里的常平倉(監(jiān)谷倉)、倉邊街的安平倉。

近日,記者在百靈路、六榕路附近找到兩條巷子,一條是稻谷倉,另一條是倉前街。清初,駐粵八旗兵在這里建有谷倉,稻谷倉為昔日谷倉之所在,倉前街因位于谷倉之前,故而得名。走到倉前街口,只見書有“倉前街”三個字的牌匾懸在藤架中間,兩塊豎匾分列兩旁,上書《管子·牧民》中的名句:“倉廩實則知禮節(jié),衣食足則知榮辱?!?/p>

保證日常供應,防備不時之需的糧倉成為庇佑廣州百姓的壓艙石。清初兩王入粵,圍攻廣州長達十個月,廣州之所以巋然不動,城里的糧食儲備起了重要作用。

義倉則是災民最后的依靠?!稄V州市志》記載,惠濟義倉建于道光十五年,地點就在西湖街,由總督盧坤倡議,紳商捐銀舉辦,置有田畝數十頃,為全省義倉之冠。1919年2月11日,報紙刊登了《惠濟義倉派粥》的報道,大意是冬季天氣嚴寒,廣州惠濟義倉決定向貧困百姓派粥、發(fā)放棉衣。派粥的時間是每天早晨,數量為16擔,地點有三處,分別為瞽目院、老人院及東北校場……

有意思的是,海珠區(qū)小洲村也有糧倉遺址。那時,大戶人家多建有私人糧倉,以備不時之需,小洲村的糧倉遺址即是當年小洲村富戶的儲糧之地。

走進小洲糧倉遺址,只見現存的主體大屋有兩層樓高,用青磚白灰筑墻,中有一扇朱紅色對開門,上掛“糧倉”牌匾,旁有對聯(lián),門鎖緊閉,里面約200平方米,能夠儲備多少糧食,已不能細數,但亦顯出這戶人家的殷實和富足。

如今小洲古村不再種糧,糧倉亦無須藏糧,遠離了農耕氣息,但“精神糧食”迅速補充進來,一些書法、繪畫、篆刻等文藝人士喜歡上了這里的古樸,紛紛前來,一時間小洲古村里大小畫室多達7000余家,從容收租的小洲人依然相當“有米”。

新景

乃求千斯倉,乃求萬斯箱。黍稷稻粱,農夫之慶。——《詩經》

新中國成立后珠江成廣州大“糧道” 江村庫沿用六十多載

國家大本,足食為先。新中國成立后,廣東省在接收不足12.5萬噸容量的房式糧倉基礎上,開始了國家糧油倉庫的建設,呵護居民米袋子。

20世紀50年代,在陸運不發(fā)達的時代,珠江成為廣州人的大“糧道”,廣州在芳村口岸碼頭建設糧食專用碼頭,杏村倉、沖口倉兩個糧食倉庫陸續(xù)建成,為廣州的經濟發(fā)展與糧食供應保障助力。

走進今番禺區(qū)新造珠江后航道旁的良倉創(chuàng)意園,只見2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上,一座座20米寬的倉房拔地而起,色彩繽紛,排列整齊,黃色的起重機停靠在江邊。

新造良倉創(chuàng)意園

1969年,25歲的李婆婆新婚不久,便離開中山,隨丈夫來到新造糧倉,一待就是53年。在她記憶里,“丈夫是糧倉的第一批職工。1950年后就一直在這里工作和生活?!崩钇牌庞浀?,建倉后的30多年里,從單一矮胖的蘇式倉到平頂倉,再到樓房倉,新造的倉房數量不斷增加。糧食入庫、調運,起重機高舉,輸送帶轉動,近百名職工各司其職。20世紀80年代,這里糧倉儲存量達6萬噸。

20世紀60年代,我國推進糧倉建設,引進了前蘇聯(lián)的機械化房式倉,即“蘇式倉”,廣州在荔灣區(qū)芳村長堤街31號建起的芳村糧庫就是典型的“蘇式倉”?!疤K式倉”為磚木結構,外形類似現在的平房倉,倉庫上方有窗戶,便于通風,單個糧倉倉容在一千至三千噸。從當時來看,芳村糧庫算規(guī)模挺大的倉庫,總倉倉容近8000噸。彼時,番禺縣、從化縣、增城縣還有土圓倉,外觀為圓形,四周由水泥和磚砌成,單個倉庫倉容為200至300噸左右。

20世紀60年代末,位于白云區(qū)江高鎮(zhèn)落成的江村糧庫為磚混結構的平房倉。與“蘇式倉”對比,江村倉的總倉容達數萬噸,倉容量更大,且江村糧庫沿用至今,目前還保存著不少糧食。

“糧食其實是有生命活動的,呼吸的時候會消耗營養(yǎng)物質,加上蟲蛀侵蝕,在儲存過程中會出現變質、損耗等問題?!睆V州市糧食集團儲備分公司總經理王小堅記得,當時廣州的糧食主要從周邊縣調撥收購,糧食運輸回來后,工人將一袋袋裝好的糧食扛進糧倉,再一一堆碼。1988年,他從鄭州糧食學院畢業(yè)后,入職廣州糧食部門,成為了一名糧食技術管理員。他負責保管糧食,如果糧食出現了蟲害,要及時進行殺蟲處理。當時的糧食保管技術采用較為單一,王小堅要用鐵桿探溫針探測糧食溫度。與人類使用的體溫計不同,糧食的探溫針長1.5米左右,插到糧堆測試糧食溫度。每隔幾天,護糧員就將探溫針從糧堆里拔出來,讀取上面的溫度指數。同時,有經驗的保管員再憑感官判斷糧食的水分和糧食的等級。

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

改革開放后糧食進出倉實現半機械化 廣州庫倉容超十萬噸

1979年之后,廣州處于改革開放前沿,經濟快速發(fā)展、人口劇增,糧食需求亦大漲。1992年,全國實行糧食經營和價格放開,隨后,廣東也實行糧食地方儲備制度,建立省、市、縣三級糧食儲備體系,保障居民吃得飽。20世紀八九十年代,廣州新建了4個倉容規(guī)模在5萬噸以上的較大型糧庫,分別為員村糧庫、東圃糧庫、海珠糧庫、大朗糧庫。

東圃糧庫樓房倉有三四層樓高,樓房倉占地面積小,儲存容量較大,倉容逾6萬噸,是廣東省乃至全國的骨干糧庫。“從港口運輸來的糧食,直接通過橋式提升機、塔吊機、輸送機等機械化設備運送到倉內,再進行人工疊堆,實現半機械化作業(yè)?!蓖跣越榻B。東圃糧庫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廣東省糧食行業(yè)“四無糧倉”(無蟲害、無變質、無鼠雀、無事故)的標桿糧庫。

海珠糧庫于1997年正式建成投產,倉型有樓房倉、立筒倉等。樓房倉建有低溫倉,用于儲存高品質大米,準低溫庫常年糧溫控制在20℃以下,倉內濕度控制在75%以下,延緩大米陳化、保持品質、控制蟲霉危害,降低儲糧損耗,能實現綠色儲糧。海珠糧庫北靠珠江,碼頭裝配有時產100噸的吸糧機組及配套的工作散裝運輸帶,立筒庫出入倉工藝流程達到了全機械化操作,全電腦控制要求。在糧食保管方面,海珠糧庫應用糧情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、電子糧情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、深層扦樣器、空氣呼吸器、環(huán)流熏蒸機系統(tǒng)以及機械通風設備,糧食保管技術先進。

2000年,中央儲備糧廣州直屬庫首次壓倉裝糧,主要倉型為高大平房倉。廣州直屬庫由廣州庫(中心庫)和清遠分庫組成,其中,廣州庫(中心庫)位于廣州市花都區(qū),倉容超過10萬噸。

廣州港南沙港區(qū)糧食及通用碼頭港外糧食輸送系統(tǒng)工程(資料圖片)

蝶變

倉廩實則知禮節(jié),衣食足則知榮辱。——《管子》

建現代化大型糧庫 遠程可視化管理每一粒糧

進入新時代,廣州經濟大踏步前進,常住人口突破1800萬人,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萬億元。做好糧食工作,特別是糧食儲備工作,事關市場保供穩(wěn)價,事關經濟社會發(fā)展穩(wěn)定,事關國家安全大局,讓老百姓不僅在平時,就是在非正常狀態(tài)下也能得到足夠的糧食供應。

廣東省作為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(qū),常住人口第一大省,202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,廣東省地方糧食儲備規(guī)模居全國第一,達1075萬噸,可供全省居民消費200天左右,全省糧庫倉容達2300萬噸。

截至2023年7月底,廣州是全省儲備規(guī)模最高的城市,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亦走在前列。倉型主要有散裝平房倉、立筒倉、淺圓倉、樓房倉等,倉容為10萬噸到50萬噸的現代化大型糧庫,儲存的糧食有小麥、稻谷、大米。

廣州人敢為天下先,不僅增加儲糧數量,糧食保管過程中還應用低溫保管、充氮氣調、機械通風等儲糧黑科技進行保質保鮮。2012年,廣州市糧食集團在南沙建設了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(廣州嶺南穗糧谷物公司),該中心是目前華南地區(qū)綜合規(guī)模最大、功能最齊全的綜合糧食儲備加工中心,綠色儲糧技術、糧食物流自動化、糧食加工科技化走在全國前列。

智能充氮系統(tǒng)

走進園區(qū),記者看見近百座小麥立筒倉、小麥淺圓倉,可以存放幾十萬噸小麥。園區(qū)內還儲存著大量稻谷,被存放在幾個超30米高的立筒倉內,倉儲容量達數千噸?!懊刻煊谐嵓Z油產品從成品倉運到市區(qū)各個商超市場。”廣州嶺南穗糧谷物公司總經理劉子立介紹。這里糧食進出倉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作業(yè)。從全國各地運輸過來的小麥,在碼頭就直接通過吸糧機被吸入倉庫樓頂的傳送帶,運送到高高的立筒庫里,中途不需要人工搬運。

糧食不耐留,陳米更掉價。在科技加持下,廣州糧倉中的大米口感能始終如一。劉子立稱,中心糧倉內的氮氣濃度持續(xù)保持在98%以上。充氮氣調技術可以抑制小麥呼吸,讓小麥處于休眠狀態(tài)從而降低自身損耗,還能殺死99%的儲糧害蟲,使蟲害生長速度大幅降低,保證糧堆半年都處于基本無蟲狀態(tài)。小麥在儲存期內,脂肪酸值、品嘗評分值、水分、新陳度、面筋吸水量等指標不會產生變化,也不會損壞小麥的口感。

該中心還建設了大米低溫庫,室溫保持在15℃,糧溫在17~19℃之間,這相當于將大米放入了一個超級“大冰箱”。研究證明,常年低溫儲存條件下,接近1年儲存期的大米,其各項理化指標和品質指標跟入庫的時候差異不大,大米的色澤依舊晶瑩通透,蒸煮后的口感、黏性、營養(yǎng)成分仍能接近新米。

大米儲存也要防蟲,走入大米低溫庫,只見中間還放置了無線測溫盒,可自動發(fā)射信號,糧情檢測系統(tǒng)實時讀取糧倉溫度。若檢測到某個糧倉溫度偏高,保糧技術員可以立即跟蹤到發(fā)熱的糧堆并進行檢測。

除了南沙區(qū),番禺區(qū)、白云區(qū)等地也建設了現代化的大型糧庫。2022年12月,白云區(qū)良田糧庫正式啟用,總倉容共計10.38萬噸,總用地約140畝,是白云區(qū)首個10萬噸級別的現代化糧庫,其有效緩解了廣州市國家儲糧新增任務需求,也解決了白云區(qū)現有國有糧庫點多分散、倉容規(guī)模小和設施老舊等問題,對提升市、區(qū)兩級的糧食儲備工作,保障儲備糧的儲藏安全和質量安全,完善應急保障能力發(fā)揮重要的作用。良田糧庫還通過集智能糧情監(jiān)控、機械通風技術、環(huán)流熏蒸技術和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“四合一”應用,全方位實現了糧庫的過程可管控、數據可追溯和遠程可視化管理。

廣清兩市年糧食消費量超過1000萬噸,糧食安全保障任務繁重。去年9月8日,位于清遠市的廣州市糧油食品產業(yè)園(廣清園)項目正式奠基。該項目規(guī)劃建設糧食儲備倉容50萬噸,糧油加工及食品精深加工年產能約28.5萬噸,將成為服務大灣區(qū)的“米袋子”“菜籃子”和滿足人們消費新需求的中央大廚房。

廣清園項目建成后,可以實現廣州市在糧油儲備加工方面的“南+北”戰(zhàn)略布局,進一步保障大灣區(qū)糧油供應。

歲月悠悠,截至2023年7月底,廣州市糧食庫存總量約為252萬噸。品種為稻谷、大米、小麥、玉米等。兩千載時光飛馳而過,糧倉在南粵大地依然矗立,容納的是看得見的糧食,沉淀下的則是看不見的“精神糧食”,書寫著一代代廣州人的奮斗史。

出品/江永忠、許芳

策劃/關雅文、馮鏡明

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幸、劉春林

圖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鶴濤、蘇俊杰

關鍵詞:
[責任編輯:h001]

資訊播報

聯(lián)系我們:435 226 40 @qq.com

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.hbmingxingmzc.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