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地名是城市歷史的“活化石”,記載著城市發(fā)展的脈絡(luò),承載著市民的情感記憶。正值廣州市民政局公布《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(第一批)》之際,我們特設(shè)“廣州地名有段古”專欄,用心講述地名故事,讓大家更好地讀懂廣州。
滿街商鋪的第十甫路。
十八甫
“甫”與“埗”諧音,即水邊地。廣州西關(guān)原有十八甫,指的是從西濠(舊時城西護城河)金字灣西側(cè)(即今西華路東段北側(cè))開始,沿著西濠兩岸的18條繁華街圩。這些街圩的商業(yè)發(fā)源自明代,也是西關(guān)最早的商業(yè)區(qū)。后來,各“甫”逐漸形成各自的特色:如第二甫賣刀剪利器,第七甫多是報館,而下九甫綢緞店一間接一間,十八甫的茶室則茶香滿溢。但“甫”字地名從第二甫排到十九甫,偏偏沒有“第一甫”,只有“第一津”(今西華路東段北側(cè)),也因此留下了“第一津,冇譜(甫)”的俗語,即不靠譜的意思。究其原因,第一津原是西濠的第一個埠頭(稱為“津”,即碼頭),故有此名。
文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:蘇贊
圖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:楊耀燁
熱門
聯(lián)系我們:435 226 40 @qq.com
版權(quán)所有 重播新聞網(wǎng) www.hbmingxingmzc.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