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在线97色永久免费视频_91青青草原国产免费播放_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_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照片_中文字幕高清无码男人的天堂

快訊:藏身城市中心 講述歷史風云 廣州是清代中國沿海城市中城防炮臺最多的城市

2022-12-26 14:34:52    來源:大洋網(wǎng)    

城防中,炮臺和大炮起過決定性作用。(視覺中國)

嶺南文化經(jīng)緯度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炮臺風云①

開篇語

“廣州有炮臺這誰都知道,但今天多數(shù)人不知道的是,廣州是清代中國沿海城市中城防、江防、海防系統(tǒng)最完整,炮臺最多的城市”。

這是廣東著名的古炮臺研究專家、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南沙區(qū)虎門炮臺管理所所長黃利平在《清代民國廣州城防、江防與海防炮臺研究》自序中,寫下的第一句話。

這位率先理清了廣州清代炮臺分期與分布的學者充滿激情地寫道:“廣州炮臺規(guī)模之大、歷時之長、建設次數(shù)之多、在城市位置之顯著,在中國沿海城市中可謂絕無僅有?!薄皬V州炮臺彰顯了廣州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,也見證了廣州向近現(xiàn)代文明的轉身?!?/p>

地處三江之匯的廣州,長期是聯(lián)通海外的大港,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(fā)地,亦是曾得“一口通商”政策之利的商貿薈萃之所。它的地理形態(tài)又與許多知名港城有所不同:是通過一段狹長的約90公里的珠江航道在虎門進出大海。在這段珠江主航道周圍,是數(shù)不清的水道網(wǎng)絡。這種地形地貌增強了廣州城的安全性,也令城防、江防、海防一體的城市防御建設格局成為必備。經(jīng)過從清初到上世紀初的發(fā)展,廣州的炮臺起起落落、幾經(jīng)興衰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綻放出動人的光彩,留下無數(shù)值得一再回味的故事。

“古有邊防而無海防,海之有防自明始。自明朝開始,中國的海防不僅防海盜,而且重點防御外敵入侵廣東”,《廣州城防史跡調查與研究》指出,“近代海防自產生之日起,就相應擔負起維護國家主權、領土完整和安全的國防重責。如今,豐富的廣州炮臺遺存成為廣州重要的城防史跡,這也是廣州城防特色所在。”

而就在廣州老城的中心區(qū),我們還能找到古舊的炮臺古跡。它們無聲地講述著血與火的故事,講述著一座城市、一個民族永不放棄的抗爭。

話你知

鎮(zhèn)海樓前那么多大炮,這里也是炮臺嗎?

廣州博物館所在的越秀山鎮(zhèn)海樓,舊時是廣州城北的制高點,但它并非炮臺。

但鎮(zhèn)海樓前的約40余尊大炮,又的確是博物館中最引人注目的館藏之一。它們在樓前陣列排開,炮口高舉,仿佛仍保持著戰(zhàn)斗姿態(tài)。廣州博物館研究館員陳鴻鈞告訴記者,這些炮當中,有明炮,有清炮,是從廣州各地古炮臺、遺址集中而來,所出非止一端,時間也不一樣。它們大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集中在此,由于普遍年深日久,大多已經(jīng)銹跡斑斑。

四方炮臺圖

四方炮臺遺址

四方炮臺 曾是廣州軍民圍困英軍處

冬日里的越秀山,依舊草木蔥翠,南國的暖陽灑落下來,在林間投射下斑駁的光。沿山間小道穿行,不久便能找到一座名為“蟠龍崗”的山崗。崗麓山體上嵌著一塊石匾額,上用端正大氣的正楷刻著“永寧臺”三個繁體大字。從石匾額旁循扶手臺階而上,看到一片約百來平方米的曠地。小草從鋪地磚的縫隙里生長出來,地面上幾塊銘牌性質的地磚表明,這里曾經(jīng)安放過炮位。曠地的一個醒目位置有塊石碑,記述了此地的來龍去脈。

這就是著名的四方炮臺遺址。由于屬于越秀公園里相對僻遠的位置,所以遠不似鎮(zhèn)海樓前那般人聲鼎沸。許多人從“永寧臺”匾額前的盤山路上走過,卻少有順道登臺一觀的。

遺址周圍早已是高樹成林,綠葉成陰。顯然,在當年它作為軍事要點時,周邊應該不會是這個樣子,至少應該為軍人們留出清晰的視野,辟出彈藥上下的通道。今天這里的靜謐,似乎離人們心中“炮臺”的肅殺之氣,有點相去甚遠。不過當我們在這里盤桓,雖不能嗅到曾有的炮火硝煙,鴉片戰(zhàn)爭的傷痛卻總不免襲上心頭,那應該是源自歷史的遺憾吧。

四方炮臺遺址

四方炮臺建于清順治十年(1653),“永寧臺”是其原名,大約在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改稱永康炮臺,因炮臺長寬似四方形,故俗稱“四方炮臺”。

作為廣州城防的重要據(jù)點,顧炳章《外海內河諸炮臺圖說》載四方炮臺:“外臺周圍四十九丈九尺,高一丈七尺:臺中子臺周圍十六丈八尺,高二丈一尺。垛墻青磚,敵臺石砌,南面各開大門一道。外臺配炮十三位,內:五千斤一位、三千斤三位、二千五百斤二位、二千斤三位、一千斤一位、七百斤一位、五百斤二位。子臺配炮九位,內:二千五百斤一位、一千斤六位、八百斤一位、七百斤一位。以上子臺、外臺共配炮二十二位。官廳二間,兵房十六間,藥局一間。系廣州協(xié)左營管轄,派記委兵丁李全亮等二十名在臺防守。”

“李全亮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,我們已經(jīng)無從知曉。但能夠負責這樣重要一座炮臺的日常防守,想來他的個人能力應該相當出眾。和廣州的這些炮臺相伴,歷史上曾經(jīng)有過無數(shù)士兵、軍官、工匠和其他的人來來往往,我們卻無法獲知他們絕大多數(shù)人的姓名;圍繞著這些炮臺也一定發(fā)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,但都細碎、日常、平淡,注定不能在史書中被記下一筆。

四方炮臺是廣州城北諸炮臺中的核心主力炮臺。鴉片戰(zhàn)爭廣州保衛(wèi)戰(zhàn)中,這個炮臺的清軍官兵面對強悍的英軍毫不畏懼、奮勇反抗。英人John Onchterlony記載,兩軍互斗至肉搏。我軍陣亡約500名,傷千余名。

今天的四方炮臺上已經(jīng)看不到一門炮。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、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編著的《廣州城防史跡調查與研究》記載,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期間,1841年5月,英軍占領廣州城北各炮臺,并以四方炮臺為司令部,四處騷擾滋事,激起中國人民無比憤慨。同年5月31日,三元里一帶103個鄉(xiāng)及番禺、南海、花縣、增城、從化等地群眾一萬余人聯(lián)合抗英,包圍四方炮臺。《太和市聯(lián)升社學序》記:“辛丑年(指1841年)洋匪人寇,省城簽傳鄉(xiāng)勇救護,而聯(lián)升社義旗先豎于四方炮臺,其踴躍勤王,官長咸贊。”次日英軍被迫撤出廣州。英軍撤出時將炮臺及各炮破壞。

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時期,四方炮臺又遭破壞,今僅存地基。1959年在四方炮臺遺址發(fā)現(xiàn)鐵炮一門,為德國克虜伯廠鑄造,有“N028”“38.3.14”鑄款文字,現(xiàn)置于廣州近代史博物館門口左側。1999年7月,四方炮臺遺址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城北高地 廣州城防炮臺的主陣地

四方炮臺所在的越秀山一帶,是舊時廣州城的制高點。廣州城地勢北高南低,背山面江,故而城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。清軍攻打廣州城時,策動范承恩為內應,“決城北炮臺下之水,清兵借薪徑渡,遂得炮臺。十一月二日陷廣州城。”搶占城北高地占據(jù)地利對清軍作戰(zhàn)得手起到了重要支撐。直到清代中期時,人們回憶清軍攻占廣州時仍認為:“四方炮臺者,在城北后山之頂,俯視全城——國初王師攻圍廣州,半載不能破,及奪后山,置炮俯擊始陷之?!?/p>

那么在此之前,四方炮臺一帶是否建過炮臺呢?黃利平認為“從清軍攻城動作看,應該沒有?!倍鴽]有在城北布置重兵防守高地,也成為南明軍隊守城慘痛的教訓。也正因此,清軍攻占廣州后,就開始在城北高地大力建設城防炮臺,在當時作為廣州主山的粵(越)秀山“扼要處添建炮臺數(shù)座,守以兵弁,亦未雨綢繆之計”。其中順治十年(1653)建拱極炮臺、永寧炮臺(后改名為永康)、耆定炮臺,雍正十年(1732)建神安炮臺(亦稱觀音山炮臺),雍正十一年(1733)建保厘炮臺,次年建保極炮臺。據(jù)黃利平的考證,從位置上看,城內是神安臺,城外東北是保厘臺,由此向西是永寧、耆定、拱極和保極臺。

可惜這些炮臺大多已經(jīng)消失,我們甚至連清晰的照片或者精確的圖紙都幾乎見不到,只有拱極炮臺、四方炮臺等僅存的一點殘跡而已。

拱極炮臺位于鎮(zhèn)海樓以西的象崗山上。據(jù)清乾隆《南??h志》卷十記載:“拱極炮臺,大小炮十二位,在北門外,順治十年建,有將軍標官一員、兵二十名防守?!惫饩w《廣州府志)載:“海珠及東水、西寧、永清、拱極等炮臺咸豐八年(1858)為洋人毀拆,至今未修復。”據(jù)記載,對于被英軍摧毀的拱極臺之后的修復雖然屢次被提及,但一直未能真正實施。研究者指出,光緒朝后期大規(guī)模引進西式大炮之后,廣州城北拱極炮臺等漸漸失去軍事地位和價值,最終被棄置荒廢。

1982年,廣州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初期,普查人員在廣州象崗山拱極炮臺遺址發(fā)現(xiàn)三門鐵炮,分別排列在炮臺基座上,一大二小,炮身殘缺,其他部分完好。其中炮身最大直徑58厘米,炮口內徑16厘米。炮身刻有“道光二十年佛山造重三千斤”字樣。

拱極炮臺現(xiàn)狀

拱衛(wèi)省城 清中期左右達至建設巔峰

清代廣州陸續(xù)修筑炮臺,特別是嘉慶時期、兩次鴉片戰(zhàn)爭之間、光緒時期都有大規(guī)模修筑。

嘉慶時期,在城外飛鵝崗增建東得勝、西得勝兩個炮臺。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后,原有城防格局重新調整,為加強防御,在修復所有城北舊炮臺的同時,又在北城內越井崗增建粵秀東、粵秀西炮臺。加上原東得勝、西得勝炮臺,城東北烏龍崗保厘炮臺和象崗山保極、拱極兩炮臺,鳳凰山音定、水康兩炮臺,北城墻內的神安炮臺,城北計有十余座炮臺。

總體來說,早期廣州城防以近城防御為主,故而廣州城防炮臺在清中期以前的廣州防御中具有重要地位,鴉片戰(zhàn)爭時期形成歷史上最大的規(guī)模。之后隨著城市防區(qū)的擴大,及江海通道上軍事要點作用的提升,以及新裝備的使用,城防炮臺作用逐漸下降,到清末時幾乎已經(jīng)不復存在,成為歷史的回響了。

那么這些已經(jīng)很難再讓人們一睹真容的古老炮臺,當年全盛時究竟長什么樣子呢?實際上,它們也經(jīng)歷了很長的演變過程。

《廣州城防史跡調查與研究》指出,清初炮臺多為城堡式,即炮臺由一個封閉式的高墻圍合而成,開一門供出入,大炮架在墻頭或與墻頭等高的墩臺上。這種形制大約在嘉慶時轉為炮洞式,即在炮臺攻擊方向下部開設炮洞,大炮安在與地面齊平的炮洞里。這些炮臺在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期間被毀,旋即修復,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中再遭破壞。之后除北城內的神安炮臺被廢棄外,其余炮臺同治三年(1864)修復。此后由于廣州改建西式炮合,城北這些舊的中式炮臺逐漸被廢棄。

從炮臺形制來說,光緒六年(1880)之前修筑的炮臺為中式炮臺,其后修筑的炮臺為西式炮臺;從防御重心而言,乾隆以前以城防為主,嘉慶至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前逐漸轉變?yōu)橐院7罏橹?,鴉片戰(zhàn)爭后海防與江防并舉,特別是光緒時期江防“長洲要塞”地位大大提高。

炮臺是軍事設施,目的用于安置火炮,并為火炮發(fā)射提供良好的戰(zhàn)斗小環(huán)境,所以其形制自然受到臺內所安置的大炮規(guī)格、性能的制約。根據(jù)黃利平的研究,清同治以前,廣州炮臺以條石、三合土為主要材料建造,安放國產前膛炮(需要從前面炮口處裝填火藥和炮彈,多數(shù)用鐵,少數(shù)用銅制成)。清初時大炮多在500-1000公斤,炮身較小,每個炮臺中安放炮數(shù)量也較少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大炮本身的重量逐漸加重,炮身變大,每個炮臺中配炮的數(shù)量也逐漸增加,“到鴉片戰(zhàn)爭前后這種情況發(fā)展到頂峰,每個炮臺中安炮數(shù)量也從原來的幾門變成百余門。”而由于所處位置、承擔任務的不同,城防、江防和海防炮臺在規(guī)模、形態(tài)、防護上差別往往很大,不能以一代眾。

撰文、圖: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(除署名外)

關鍵詞:
[責任編輯:h001]

資訊播報

聯(lián)系我們:435 226 40 @qq.com

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(wǎng) www.hbmingxingmzc.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