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云山思園,工作人員在樹葬區(qū)獻上祭奠的鮮花。
大洋網訊 四月正是春來時。在廣州,清明期間緬懷逝去的親友是傳統(tǒng),而思念從不局限于碑前。
清明假期期間,在白云山北麓的思園內,工作人員面朝150畝山林樹木,敬獻花籃、誦讀祭文,緬懷長眠樹下的逝者。在增城正果萬安園,綠樹茵茵、繁花朵朵,工作人員將此處打理得生機盎然,人們站于花前,再憶前人往事。此外,也有人駐足江邊,望著江水流向大海的方向,懷念融入大海的親人。
在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觀念里,喪葬是大事。人們要安置骨灰,安的不僅是逝者的去處,更是寄托生者的一份心意。而過去這些年,區(qū)別于傳統(tǒng)的喪葬形式,不立墳、不起碑的節(jié)地生態(tài)葬法在廣州悄然興起。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了解到,自1988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行骨灰撒海的殯葬改革以來,廣州一直在倡導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葬式葬法,包括骨灰撒海、草坪葬、花壇葬等。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逐漸被人們接受。如今,廣州每年為逝者選擇上述節(jié)地生態(tài)葬式葬法的市民比例超18%。
殯葬從業(yè)者:生態(tài)葬讓曾經鮮活的生命繼續(xù)“充滿活力”
“用我們的行話來形容,殯葬服務場所其實不應該給人感覺到沉重的‘墓氣’,我們是為逝者服務,但說到底,其實是為生者服務?!碧岂Y從事殯葬行業(yè)22年,從一線服務做到管理層的這些年,見證了許多場生死別離。然而,提及殯葬服務,他想到的第一個詞卻是“生命力”。在他看來,殯葬服務者應當為生者淡化悲傷,留下愛和記憶?!爱斶@種紀念回歸到本質的時候,很多‘風水’和‘立墳’觀念也會被替代?!倍?jié)地生態(tài)葬恰恰是實現(xiàn)這一愿望的合適方式。
唐馳所在的正果萬安園,是廣州市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示范點,從建立之初便開始開發(fā)各類節(jié)地型生態(tài)安葬產品,花壇葬、樹葬、壁葬、格位葬、樓葬如今超過1.5萬位,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產品的覆蓋率超過30%。“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也在我們園區(qū)內,一批又一批的器官(遺體)捐獻者名字就鐫刻在紀念園的紀念碑上。其中有的孩子捐獻器官后,家屬為其選擇了生態(tài)安葬。孩子其實火化后骨灰量很少,大家希望可以以另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形式留住記憶?!碧岂Y回憶道,此前,就有一位不幸因病離世的孩子名字鐫刻在紀念碑上,同時,家長看到紀念園旁就是生態(tài)葬園區(qū),主動要求花壇葬,“他們說,這是自己唯一的孩子,希望孩子能和鮮花在一起?!?/p>
有一次,一位市民來到正果萬安園,選擇樹葬逝去的妻子,并明確表示不需要骨灰盒,“他希望骨灰直接融入大自然,和樹木共生長?!碧岂Y對此印象深刻?!斑@件事觸動了很多工作人員,大家能從這位丈夫的舉動中感到對妻子深刻的愛意,如果沒有這樣的愛意,想必是不會做出這個選擇的?!彼f,“這位丈夫當時告訴我們,妻子喜歡自由自在的感覺,不喜歡被束縛,自己想遵循愛人的喜好,用妻子生前覺得最自然和親切的方式懷念她?!边@些經歷讓唐馳越發(fā)感覺到殯葬服務的意義所在,“我們應該打造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公園,這里有花、有樹,玫瑰成苑,讓這些曾經鮮活的生命,繼續(xù)以充滿生命力的方式留在大家的思念中。”
在唐馳看來,殯葬服務所能獲取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,而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應是殯葬服務未來的大趨勢。與此同時,他明顯感受到,市民對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,但殯葬服務機構不能被動地調整方向,除了政策上的補助和支持,產品本身的高質量也是推動市民接受節(jié)地生態(tài)葬的重要條件。
市民說:以逝者最喜歡的方式 在這個世界留下足跡
“在我的印象里,老人家每次去祭拜都會大哭一場,傷心欲絕?!睂τ跉浽?,市民劉女士也曾經陪家里老人祭拜祖先或者家人,但是這種親身經歷給她留下的印象只是“不忍”二字。十年前,劉女士拗不過老家親戚,陪同老人家回老家拜祭,“我當時很擔心他會傷心過度影響身體,畢竟年紀大了?!眲⑴窟€記得,老家的祠堂建在一個山坡上,周圍是荒山。老人家爬上山本來就吃力,到山頂后看到放著骨灰的祖先祠堂,悲從心中來,老淚縱橫。
劉女士的父親是一位老廣州,對生態(tài)葬非常認同。在劉女士及其父親看來,與其跋山涉水去一個氛圍比較傷感的地方追憶,還不如自己重溫一下逝者的照片和視頻,看看以往的溫馨片段,和兒孫們說說以往的故事,這樣即使傷感,也會想起以往的幸福時光,情緒上不會過于激動。劉女士父親作為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常說:“人活著的時候多陪伴,多孝順就是幸福,人走了,就不要再給晚輩增加負擔”。
立墳起碑的意義,如今正慢慢消解。對于不少年輕人而言,與其立墳起碑,不如遵循逝者遺愿,以逝者最喜歡的方式,在這個世界留下足跡,至于懷念的方式,其實也不再局限在墓碑墳頭前。追憶先人,懷念家人,這些情感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,但是表達的方式卻不斷在變?!敖裉霶Q空間彈出了去年今日寫的說說,是去年和奶奶吃飯時寫的。我很想奶奶,就找出空間里奶奶的照片和視頻看看”……對于“80后”王蓉來說,清明節(jié)這幾天她會在QQ空間里“想念”家人,她更愿意把感情埋在心里。家住荔灣區(qū)的何文光是“95后”,往年都會回家和父母一起前往外公外婆的墳前祭拜。因為疫情的緣故,他沒法回家。但是,他還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,來表達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懷念。“有祭祀網站,可以為逝去的親人建立一個祭祀館,然后通過網絡來進行追悼?!?/p>
生態(tài)葬背后的生命觀:只有盡情地享受“生” 才能淡然地接受“逝”
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,不少人選擇生態(tài)葬不僅是秉持著“逝者不與生人爭地”的觀念,有市民坦言,“過去可能會覺得人走了一定要‘入土為安’,但現(xiàn)在越來越覺得,在生命的終點以及往后的思念都不應該‘死氣沉沉’,我們要以更有意義的方式記住我們心愛的人”。
“生態(tài)葬是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,因為所有的殯葬方式有兩個必須要滿足的條件?!睆V東省心理咨詢與治療專委會副主委、資深心理咨詢師于東輝說,一個是不能影響生者的生存需要,傳統(tǒng)的殯葬方式給環(huán)境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,必須發(fā)展符合現(xiàn)實需求的新方式。其二是能夠寄托生者的哀思,慰藉他們的心靈,“人們在乎的不是新或舊的殯葬方式,而是新的方式上是否能有一些儀式化的行為,令他們能感覺這片場景與逝者產生了連接,能承托自己的情感。”
在多年的咨詢中,于東輝發(fā)現(xiàn),傳統(tǒng)教育中缺乏對“生死觀”的教育,沒有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會告訴大家如何克服“死亡的恐懼”“親人的逝去”,也許隨著年紀增長,大家會慢慢從理性上學到比較正確的生死觀,但是可能是因為不得不面對現(xiàn)實而從中學到,或者只是學到了一些理論、道理。“其實生死觀的核心仍是在于‘生’。生當熱烈,享受生命的每時每刻,只有盡情地享受生命,才能接受淡然的逝。”他希望,無論是家庭、學校,還是社會的教育,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向下一代傳遞正確的生死觀念,給予他們理性支持的同時,也給到感性支持。
廣州節(jié)地生態(tài)葬創(chuàng)全國多個第一
全國率先實行骨灰撒海
早在1988年4月,廣州便在全國率先實行骨灰撒向大海的殯葬改革。
2009年起,廣州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免除群眾參與骨灰撒海的活動費用。
2017年3月,《廣州市推行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的實施意見》出臺,對生態(tài)獎補提標擴面,將骨灰撒海補貼提高至2000元/具。
2019年4月1日起,廣州推出骨灰撒海常態(tài)化服務,實現(xiàn)預約登記常態(tài)化和出海告別活動多批次。
全國首個骨灰植樹還林集中安葬點
1988年,廣州市民政局會同園林局在風景秀麗的白云山畔開辟了“思園”骨灰樹葬區(qū),這里是全國第一個骨灰植樹還林集中安葬點。
1989年3月舉辦了第一批骨灰還林活動。
開設園區(qū)以來至2012年,“思園”共舉辦骨灰植樹活動96批次,還林骨灰2.12萬具,參加群眾逾4萬人次。
全市整體節(jié)地生態(tài)葬率達84.25%
目前全市節(jié)地生態(tài)安葬率84.25%,其中戶籍死亡人口的骨灰超65%寄存在骨灰存放設施,骨灰撒海、草坪葬、花壇葬等其他節(jié)地生態(tài)葬式超過18%。
截至2021年底,廣州市累計發(fā)放各類生態(tài)葬補貼近1500萬元。
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贊、楊欣、林琳
圖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
熱門
聯(lián)系我們:52 78 229 @qq.com
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.hbmingxingmzc.cn 豫ICP備17019456號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