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學(xué)史上,詩詞名家星河沙數(shù),然而,沒有一個詩人,能比擬李白的影響力和傳唱度。后世之人,可以不知道盛世長安的繁榮與喧囂,卻無法不知大唐的謫仙人李白的詩與酒。
西元761年,一身疲憊李白來到了金陵,投靠了他的族叔李陽冰,此時的他已經(jīng)年過花甲,不再是那位系著寶劍豪擲千金的公子俠客,他只是一個行將就木的孤獨老者。數(shù)十載的豪飲與長嘯,燃盡了他追夢的激情,也燃盡他的生命之火。
此刻,他猶如一只折翼的大鵬,只能找一個安靜地方,等待終點的來臨。可無法振翅翱翔青天的大鵬,他的終點只能是死亡。
西元762年,李白已經(jīng)臥病不起,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揮墨縱情,所以他鄭重地將生命中最后一首詩,交給了他的族叔李陽冰,詩名叫做《臨終歌》。李陽冰沉默的看著這首詩,眼圈漸漸泛紅,這首詩沒有往日孤傲之氣,沒有豪邁狂放,只剩下遺憾與無奈。
《臨終歌》
李白
大鵬飛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濟。
馀風(fēng)激兮萬世,游扶桑兮掛左袂。
后人得之傳此,仲尼亡兮誰為出涕?
詩意解讀
數(shù)千年前,莊子描繪了一只振翅青天的大鵬,它擊水三千里、直上九萬里,一心圖南。李白,就像那只圖南的大鵬。年輕的時候,他曾多次將自己比作大鵬,如《大鵬賦》、《上李邕》,這首詩也是如此。
第一句說的就是李白自己,他欲振翅八方,但是中途折翼,力有不濟,前、后半句一對比,便道出了一種不甘。李白年少成名,自負才學(xué),心中也曾有著和許多文人一樣的理想:治國齊家平天下,一展胸中抱負。
李白意氣風(fēng)發(fā),攜盛名奔走于長安,但是時人只記住了他的詩,卻忽視了他對建功立業(yè)的渴望,一個待詔翰林學(xué)士,讓他成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。此時的李白已經(jīng)四十三歲了,半生的蹉跎努力,最后還是只能寫寫文章,他厭倦這種類似牢籠的生活,所以不久之后他又離開了。
第二句,便引發(fā)了李白這種壯志難酬的感慨:大鵬雖然折翼,可余下的風(fēng)和精神,可以激揚萬世,然而他李白,卻被掛住了衣袂。扶桑是傳說的中的神樹,這半句的比喻,應(yīng)是扶桑代指皇宮,掛住衣袂則是指李白成為翰林學(xué)士,沒有實權(quán),心中的抱負自然也難以施展。
最后一句,讀來非常悲愴,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:魯國曾經(jīng)獲得一個一頭麒麟,孔子認為麒麟應(yīng)該屬于天地自然,而不應(yīng)該被囚禁觀賞,因此為之哭泣。
李白認為自己的境遇,在死后雖然會被流傳,但是他們多是抱著旁觀者的態(tài)度,最多發(fā)出一聲感慨,不可能有像孔子哭麒麟那樣的人,來哀哭他,這里也是表達李白對知音難遇的感慨。
病榻上的李白,應(yīng)當是預(yù)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,所以才會寫下這首詩,大鵬從振翅到折翼,從“力不濟”、“掛左袂”到“誰為出涕”,無一不體現(xiàn)了李白心中的遺憾,但遺憾之后又是無奈,他還能做什么?已經(jīng)沒有機會了,至死,也沒人能理解李白。
當初,四十多歲的李白,聽到唐玄宗召他進京,他開心的“仰天大笑出門去”;聽聞叛亂,五十多歲的他竟然請求上陣殺敵??梢?,他想要的從來不是什么詩仙之名,文章憎命達,為了得到權(quán)貴的引薦,他努力寫詩;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,他努力寫詩。
李白的詩是流傳下來了,可是他的理想和他的孤傲,最終隨著他生命的消逝而遠去!
熱門
聯(lián)系我們:52 78 229 @qq.com
版權(quán)所有 重播新聞網(wǎng) www.hbmingxingmzc.cn 豫ICP備17019456號-13